或许只能如此
作者:佚名 来源: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:2011-01-08 04:36:46
猫扑故事网推荐:
大裤 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,他整装而坐。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,那一刻,他眼里噙满泪水。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,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。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,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?
上了音乐学院,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。老师一再对他说,你的技术真不错,可小提琴是门艺术,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。老师比电影《和你在一起》更早地告诉过他,他的琴拉得都对,就是不好。
他知道,主要是没感情。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,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。儿时练琴,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,迄今为止,都弄不明白为什
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。在别的小朋友可以自由地玩耍看电视的时候,他不得不拉琴。甚至,父亲上班后,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,看他是否在练琴。多年来,练琴
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。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,比如说,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、父亲外出就没了电,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
楚,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。想借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,根本不可能实现。那时候,每天除了上学,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练了那该死的琴,就连做梦都是
如此。
也曾上台演出,也参加了全国比赛,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,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。一旦拉琴,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,让他无
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。老师多次提示他,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,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。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,一旦握琴在手,弓弦相
遇,就成了赶乐谱,一段接一段,直到把它们拉完。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,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,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,完全可以调整过来。直到他从
附中考入音乐学院,大家才失望地说:可惜了,可惜了。没有人能改变他。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“另类”。不过,大家都在关注他,人们实在想看看,他到底会变
成个什么样子……(易故事-小小说频道 www.egushi.com 版权所有)
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,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,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自选曲目。当老师用目光表示他可以开始后,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
琴弦上一碰,发出了很响的一震。继而,徐徐进入,不久已是琴声四溢,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。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,时而弓飞如雨,时而间滑如泣,揉
弦、双音、拨奏,悦耳、辉煌、明亮、阴柔、泪水、奔跑,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。他的眼前似乎晃动过一个个身影:9岁失去父母而不得不颠沛流离以音乐谋生
的巴赫,5岁便被父亲带到各地用布罩双眼不看琴键即兴弹奏的莫扎特,8岁登台而人生最后一次公开钢琴演奏时,因双耳失聪完全听不到声音的贝多芬……他的泪
甩到了小提琴板上。春光明媚鸟语花香,暴雨狂风无奈无助,大开大合往来飞梭。他的琴声,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、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……
没有什么名曲,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,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,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。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,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
——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?没想到,他拉得停不下来,拉地得那样忘情,泪飞如雨,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。弓子上的几根马尾毛突然崩断,他没有顾
及,只是在停顿的间歇把碍事的马尾毛的另一端也扯断,扔在脚下,琴声继续飞扬。
直到最后一刻,他的右臂发麻,弓子脱手而出,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——“咚”……
音乐室内一片寂静。继而,从老教授开始,掌声如潮。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,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,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。(易故事-小小说频道 www.egushi.com 版权所有)
拉得太好了,这才是小提琴艺术。孩子,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。老教授这样说时,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。见他无语,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:这就是说,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,你可以毕业了。
他的脸涨得通红,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。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,安静得可以听到有些人的呼吸声。
泪再一次流下来,牙咬着下唇哆嗦着,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,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,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:我终于,可以不拉琴了……
那声音拖得很长,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。
补记:据说,他并不如愿。大学毕业进入社会,他发现,除了拉琴,自己别的什么也不会做,包括体力活儿——多年的校园生活,他已不具备别人的强壮体魄,除了拉琴的手是有力的。后来他只能去教别人拉琴。人,毕竟要生活。(易故事-小小说频道 www.egushi.com 版权所有)
原刊评点:《百花园。小小说原创版》编辑部主任、小小说作家网站长秦俑:奚同发的《或许只能如此》,看标题就很无奈。看作品更加无奈。他不喜欢
小提琴,父母逼他学,他不想上音乐学院,也不得不上,他对提琴没有感情,虽然技术一流,但是却融不进情感,始终不能达到高水平,毕业临近,他最后一次考
试,想着能够很快远离小提琴,放下心中的包袱,结果表现非常突出,得到盛赞,没有人会想到他丢了琴,大喊一声:我终于,可以不拉琴了……故事写到这里,已
经让人感觉很警醒了,但是故事还没完。作者最后巧妙地设置了“补记”:“据说,他并不如愿。大学毕业进入社会,他发现,除了拉琴,自己别的什么也不会做,
包括体力活儿——多年的校园生活,他已不具备别人的强壮体魄,除了拉琴的手是有力的。后来他只能去教别人拉琴。人,毕竟要生活。”很好的结尾,留给我们更
广阔的思考空间。
补记:我们生活中有多少是自己不想做又不得不做的事情?
与小提琴老师苏达是艺术上的朋友。有些夜晚,他教琴结束后常常是十点多,便打来电话,我俩就找家小馆伴着小酒聊啊聊的。他曾把一个琴童拉到了时
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面前,李副总理听琴后,这个琴童的命运改变了——他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的一名学生,因《梁祝》而著名的一代小提琴大师俞丽拿为他亲自
执教。他是幸运的,可这并不能说明天下的琴童都那么幸运。当然,人活在世上,也不可能总是如此的幸运。不过,小小的琴童会认为这是幸运吗? 老作家的义举
猫扑故事
中查找“或许只能如此”更多相关内容
中查找“或许只能如此”更多相关内容
- ›上一篇故事:琥珀手链
- ›下一篇故事:老作家的义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