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案宣告终结
作者:佚名 来源: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:2011-01-08 04:45:11
猫扑故事网推荐:
七星痣 一场离奇的失踪谜案,隐藏了多少惊天秘密?跨越数十年的爱恨情仇,暗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……
1.临死前的愿望
方建纬本有个幸福的家庭,但自从二十年前妻子黄娟去外地旅游,一去不返,生不见人,死不见尸,方建纬就伤心至极,没有再娶,含辛茹苦地把女儿拉扯大、嫁了人,自己也熬成了老方。还没享几天清福,他就被查出患了脑癌,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了。方建纬别的没什么放不下的,唯一叫他耿耿于怀的,就是自己妻子的失踪。他一定要在死之前,把妻子失踪的真相弄个水落石出。
方建纬收拾好行李,乘火车去了妻子失踪的地方。
来接站的是方建纬的大学同学何勇毅,两人是二十多年的好朋友,何勇毅的妻子王晓琳,就是方建纬介绍的。
刚刚安顿下来,方建纬就找到他过去的学生——当地公安局的一个领导,请他派一名优秀的刑警来调查黄娟的下落。
被派来的刑警名叫蒋游竹,年纪轻轻就破过数个大案。在他的引导下,方建纬慢慢道出事情的经过:
方建纬和黄娟是大学同学,情投意合,毕业之后一起留校,结了婚,不久有了小孩。因为都忙于工作,两个人甚至没有去蜜月旅行,方建纬心里一直存着愧疚。结婚数年后一家三口本来决定出去旅游,但一项紧急工作,把方建纬耽搁了下来。他不想让妻子扫兴,于是说服妻子一个人出行,心想正值“严打”时期,而那个旅游胜地,人烟稠密,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!那时,打长途电话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,所以为了保持联络,他和黄娟约定,让妻子每天都写一封信寄回来。刚开始,日日如此,但是过了一个礼拜,黄娟忽然音讯全无。三天之后,焦虑不堪的方建纬向当地警方报了案。警方经过严密的侦查,只能查到黄娟最后的落脚点是景区附近的一家招待所,有人看到她傍晚的时候挎着一只照相机出去了,从此就再也没回来。
听完陈述,蒋游竹面色严峻:“恕我直言,事情过去二十年了,黄娟极有可能早已不在人世,你要做好最坏的心理准备。”
方建纬心中一颤。他深吸一口气,转念一想,自己都快死了,还有什么放不下的,他现在只要知道妻子的下落,无论是生是死,他都可以瞑目了。方建纬定了定神,说:“我没事,您说。”
根据案情,蒋游竹列出了三种可能:
一、私奔,跟人跑了。
二、遇到意外事故,尸骨无存。
三、被害,尸体被掩藏起来,或是销毁。
第一种可能性极小,夫妻两人感情甚好,何况黄娟刚刚生下一个女儿,正初尝着做母亲的幸福。
第二种可能也不大。黄娟失踪的白丁村离市区不远,是著名的湿地风景区,根本没有危险的自然地形,除非是溺水,但黄娟水性也很好。
最后一种可能性,也存在着种种疑点:当年正值“严打”,治安良好,黄娟为人又十分谨慎,而身为排球爱好者的她身高将近一米八,体格健壮,寻常男子都未必能制服她。
那么是谁、又是为何要谋害她呢?为色?为财?
论姿色,黄娟相貌一般,身材高大,并不是一个美人。
论财,黄娟和方建纬都是搞科研教学的知识分子,生活清贫,唯一值钱的东西,就是当年夫妻俩节衣缩食买的一架凤凰牌单反相机,但这种专业相机,除非是行家,才懂得它的价值。
经过反复论证,蒋游竹决定:“线索是在白丁村断的,我们就去那边瞧瞧,说不定有新的发现”
2.凤凰相机
从市区向西十公里,就到了白丁村。过去这里只是一片湿地改造的农田,现在已经被开发成繁荣的旅游区了。二十年前黄娟最后出现的招待所,也早被拆除,变成了一个家庭博物馆。当初湿地开垦的时候,有很多文物被挖了出来,但是这些小玩意儿的历史价值不高,官方的博物馆不要,就由当地一个附庸风雅的农民企业家搜集起来,建成一个家庭博物馆免费展出,吸引了不少游客。
三人在湿地里面转了半天,也没看出什么门道,天热得很,方建纬和何勇毅都是老年人,就来到博物馆一边吹空调,一边饶有兴味地欣赏那些展品。看着看着,方建纬霍地愣住,死死盯住一件文物,是摆放在玻璃柜里面的一个凤凰牌照相机,说明牌上写着:
历史的遗迹——改革开放前的凤凰相机
村民王大海捐赠
方建纬哆哆嗦嗦从口袋里掏出老花眼镜,手抖得几乎戴不上,当他看到照相机背后的编号时,终于激动地叫起来:“找到了,找到了!”
蒋游竹和何勇毅好奇地走了过来,方建纬指着照相机说:“这架相机,是我和妻子一起买的,上面的编号,我记得清清楚楚!”
由于照相机属于贵重物品,每一架凤凰相机,都有独一无二的编号——这肯定是黄娟的遗物。
方建纬的叫声引来了博物馆的管理员,那是个姑娘,剪着一头清爽的短发。她皱着眉头说:“对不起,这是博物馆,请保持安静!”
蒋游竹赶紧掏出证件:“对不起,我是刑警,这件东西,很可能涉及一起谋杀案。”他指指相机,“那个捐赠者王大海,他人在哪里?我们要问他几个问题。”
“王大海去年就已经过世了。”
“什么?”方建纬一阵失望,刚刚找到的线索马上断了。
管理员关切地问道:“到底是什么杀人案件,需要我帮忙吗?我是本地人,姓朱,你们就叫我阿朱好了。”
“我叫蒋游竹,叫我老蒋好了。”蒋游竹笑眯眯地回答。
阿朱说:“有些东西你们或许会感兴趣。跟我来吧!”
四人拐到一间大厅,那里挂的都是展示湿地历史风貌的照片。
阿朱指着几幅颇有艺术感的黑白风景照说道:“十多年前王大海说从地里挖出一个照相机,一直放在他家里,三年前博物馆成立,他就当作文物捐给了我们。当时我发现里面有一个胶卷,万幸的是照相机密封性非常好,所以胶卷几乎没有损坏。我就把胶卷洗了出来,挑了几张照片挂在这里。”蒋游竹反复打量着这些照片,出于刑警的直觉,他注意到照片的角落里打印着一个日期:1984.07.07。他猛然想到,这正是黄娟失踪的日子,难道这些照片的拍摄地就是她最后出现的地方?阿朱找来了村里的几位老人,他们看了照片,认出这是村东一里路的一片芦苇塘,以前长满了芦苇、野莲花,无数飞鸟走兽在此栖息,风景秀丽。
十多年前村民们曾试图将此地开垦为农田,但是因为水排不干净,最终放弃,芦苇塘也变成了泥塘。王大海或许就是在开垦农田的时候,无意中找到相机的吧!
四人来到那里,一见芦苇塘,不由得心底一沉。这片芦苇塘不下数千亩,假如下面真的埋有一具尸体,找起来谈何容易!蒋游竹估计了一下,说:“就算我们刑警队全体出动,也得花两三个月才能把整个芦苇塘翻一遍。”方建纬沉默不语,他等不了这么久了,医生说过,他最多只能活两个月。
这时,从芦苇塘附近跑出来一个老头,冲他们大喊大叫:“喂,你们是干什么的?这是私人的地皮,不要过 不义之财(中篇)
1.临死前的愿望
方建纬本有个幸福的家庭,但自从二十年前妻子黄娟去外地旅游,一去不返,生不见人,死不见尸,方建纬就伤心至极,没有再娶,含辛茹苦地把女儿拉扯大、嫁了人,自己也熬成了老方。还没享几天清福,他就被查出患了脑癌,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了。方建纬别的没什么放不下的,唯一叫他耿耿于怀的,就是自己妻子的失踪。他一定要在死之前,把妻子失踪的真相弄个水落石出。
方建纬收拾好行李,乘火车去了妻子失踪的地方。
来接站的是方建纬的大学同学何勇毅,两人是二十多年的好朋友,何勇毅的妻子王晓琳,就是方建纬介绍的。
刚刚安顿下来,方建纬就找到他过去的学生——当地公安局的一个领导,请他派一名优秀的刑警来调查黄娟的下落。
被派来的刑警名叫蒋游竹,年纪轻轻就破过数个大案。在他的引导下,方建纬慢慢道出事情的经过:
方建纬和黄娟是大学同学,情投意合,毕业之后一起留校,结了婚,不久有了小孩。因为都忙于工作,两个人甚至没有去蜜月旅行,方建纬心里一直存着愧疚。结婚数年后一家三口本来决定出去旅游,但一项紧急工作,把方建纬耽搁了下来。他不想让妻子扫兴,于是说服妻子一个人出行,心想正值“严打”时期,而那个旅游胜地,人烟稠密,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!那时,打长途电话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,所以为了保持联络,他和黄娟约定,让妻子每天都写一封信寄回来。刚开始,日日如此,但是过了一个礼拜,黄娟忽然音讯全无。三天之后,焦虑不堪的方建纬向当地警方报了案。警方经过严密的侦查,只能查到黄娟最后的落脚点是景区附近的一家招待所,有人看到她傍晚的时候挎着一只照相机出去了,从此就再也没回来。
听完陈述,蒋游竹面色严峻:“恕我直言,事情过去二十年了,黄娟极有可能早已不在人世,你要做好最坏的心理准备。”
方建纬心中一颤。他深吸一口气,转念一想,自己都快死了,还有什么放不下的,他现在只要知道妻子的下落,无论是生是死,他都可以瞑目了。方建纬定了定神,说:“我没事,您说。”
根据案情,蒋游竹列出了三种可能:
一、私奔,跟人跑了。
二、遇到意外事故,尸骨无存。
三、被害,尸体被掩藏起来,或是销毁。
第一种可能性极小,夫妻两人感情甚好,何况黄娟刚刚生下一个女儿,正初尝着做母亲的幸福。
第二种可能也不大。黄娟失踪的白丁村离市区不远,是著名的湿地风景区,根本没有危险的自然地形,除非是溺水,但黄娟水性也很好。
最后一种可能性,也存在着种种疑点:当年正值“严打”,治安良好,黄娟为人又十分谨慎,而身为排球爱好者的她身高将近一米八,体格健壮,寻常男子都未必能制服她。
那么是谁、又是为何要谋害她呢?为色?为财?
论姿色,黄娟相貌一般,身材高大,并不是一个美人。
论财,黄娟和方建纬都是搞科研教学的知识分子,生活清贫,唯一值钱的东西,就是当年夫妻俩节衣缩食买的一架凤凰牌单反相机,但这种专业相机,除非是行家,才懂得它的价值。
经过反复论证,蒋游竹决定:“线索是在白丁村断的,我们就去那边瞧瞧,说不定有新的发现”
2.凤凰相机
从市区向西十公里,就到了白丁村。过去这里只是一片湿地改造的农田,现在已经被开发成繁荣的旅游区了。二十年前黄娟最后出现的招待所,也早被拆除,变成了一个家庭博物馆。当初湿地开垦的时候,有很多文物被挖了出来,但是这些小玩意儿的历史价值不高,官方的博物馆不要,就由当地一个附庸风雅的农民企业家搜集起来,建成一个家庭博物馆免费展出,吸引了不少游客。
三人在湿地里面转了半天,也没看出什么门道,天热得很,方建纬和何勇毅都是老年人,就来到博物馆一边吹空调,一边饶有兴味地欣赏那些展品。看着看着,方建纬霍地愣住,死死盯住一件文物,是摆放在玻璃柜里面的一个凤凰牌照相机,说明牌上写着:
历史的遗迹——改革开放前的凤凰相机
村民王大海捐赠
方建纬哆哆嗦嗦从口袋里掏出老花眼镜,手抖得几乎戴不上,当他看到照相机背后的编号时,终于激动地叫起来:“找到了,找到了!”
蒋游竹和何勇毅好奇地走了过来,方建纬指着照相机说:“这架相机,是我和妻子一起买的,上面的编号,我记得清清楚楚!”
由于照相机属于贵重物品,每一架凤凰相机,都有独一无二的编号——这肯定是黄娟的遗物。
方建纬的叫声引来了博物馆的管理员,那是个姑娘,剪着一头清爽的短发。她皱着眉头说:“对不起,这是博物馆,请保持安静!”
蒋游竹赶紧掏出证件:“对不起,我是刑警,这件东西,很可能涉及一起谋杀案。”他指指相机,“那个捐赠者王大海,他人在哪里?我们要问他几个问题。”
“王大海去年就已经过世了。”
“什么?”方建纬一阵失望,刚刚找到的线索马上断了。
管理员关切地问道:“到底是什么杀人案件,需要我帮忙吗?我是本地人,姓朱,你们就叫我阿朱好了。”
“我叫蒋游竹,叫我老蒋好了。”蒋游竹笑眯眯地回答。
阿朱说:“有些东西你们或许会感兴趣。跟我来吧!”
四人拐到一间大厅,那里挂的都是展示湿地历史风貌的照片。
阿朱指着几幅颇有艺术感的黑白风景照说道:“十多年前王大海说从地里挖出一个照相机,一直放在他家里,三年前博物馆成立,他就当作文物捐给了我们。当时我发现里面有一个胶卷,万幸的是照相机密封性非常好,所以胶卷几乎没有损坏。我就把胶卷洗了出来,挑了几张照片挂在这里。”蒋游竹反复打量着这些照片,出于刑警的直觉,他注意到照片的角落里打印着一个日期:1984.07.07。他猛然想到,这正是黄娟失踪的日子,难道这些照片的拍摄地就是她最后出现的地方?阿朱找来了村里的几位老人,他们看了照片,认出这是村东一里路的一片芦苇塘,以前长满了芦苇、野莲花,无数飞鸟走兽在此栖息,风景秀丽。
十多年前村民们曾试图将此地开垦为农田,但是因为水排不干净,最终放弃,芦苇塘也变成了泥塘。王大海或许就是在开垦农田的时候,无意中找到相机的吧!
四人来到那里,一见芦苇塘,不由得心底一沉。这片芦苇塘不下数千亩,假如下面真的埋有一具尸体,找起来谈何容易!蒋游竹估计了一下,说:“就算我们刑警队全体出动,也得花两三个月才能把整个芦苇塘翻一遍。”方建纬沉默不语,他等不了这么久了,医生说过,他最多只能活两个月。
这时,从芦苇塘附近跑出来一个老头,冲他们大喊大叫:“喂,你们是干什么的?这是私人的地皮,不要过 不义之财(中篇)
中查找“本案宣告终结”更多相关内容
中查找“本案宣告终结”更多相关内容
- ›上一篇故事:七星痣
- ›下一篇故事:天天蝴蝶